imtoken钱包下载包|连克千重关

作者: imtoken钱包下载包
2024-03-11 00:57:47

邓稼先:为了那一柱耀眼的蘑菇红云--党史频道-人民网

邓稼先:为了那一柱耀眼的蘑菇红云--党史频道-人民网

七一社区    记住登录状态    注册

 退出

高层动态组织结构干部中央部门论坛新闻报道

人事反腐原创宣传统战外联基层党建动态典型机关国企非公学校学习参考理论评论特稿党史缅怀资料互动交流网评对党说专题云平台

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邓稼先:为了那一柱耀眼的蘑菇红云

叶学贤

2014年10月11日15: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1964年10月16日15时,随着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大西北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地爆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当时罗布泊沸腾了,全国沸腾了,人们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纷纷走上街头欢呼雀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新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全当量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这是继新中国1964年10月16日第一次地爆原子弹和1965年5月14日在罗布泊空爆之后,在全球范围内所掀起的又一场波澜壮阔的核幽灵的震荡,从而使当年毛主席关于“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的伟大号召,付之了实践。中华儿女无不为之额手相庆,无比自豪。今天,我们在回顾50年前举国上下为之扬眉吐气、欢欣鼓舞之余,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昔日那些奋斗在核试验基地上,隐名埋姓、叱咤风云的英雄们。其中“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他们之间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今年是邓稼先诞辰90周年纪念,也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纪念,我按捺不住涌动的激情,以他的事迹为线索查阅史料,寻访他的历史足音,倾听他的内心的诉说,了解那些最感人的故事、最鲜活的细节。

坎坷之旅 秘密航程

邓稼先,安徽怀宁人,杰出的物理学家、核科学家,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爆轰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和理论物理等方面广有建树,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奠基与开拓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试验成功,他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0年春夏之交,不满16岁的邓稼先跟随年长10岁的大姐取道海路经上海、香港、海防(越南)前往昆明。在经过数个月的辗转迁徙与多方周折到达昆明后,姐姐在一家工厂找到工作,不久便遵照父亲的旨意,送稼先去四川江津由四叔邓委宣担任校长的国立第九中学念完高中。1941年夏,邓稼先从国立九中毕业,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

进入联大物理系学习,对于日后邓稼先担当我国核武器事业拓荒重任起到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从联大毕业后,邓稼先在昆明的培文中学与文正中学教了一年数学。1946年秋回到了已阔别6年的古都,此时,他已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助教。

1948年夏,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赴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深造。1950年6月的下旬,留美科协在芝加哥城北的邓肯湖畔举行年会,主要议题自然是围绕着新生的祖国。邓稼先与另外100多位各分会的代表一起,尽情抒发对新中国的憧憬、向往,畅谈自己的宏愿、抱负。尽管远隔千山万水,可大家纷纷向祖国母亲敞开了火热的胸怀。从邓肯湖畔回到普渡校园,邓稼先即开始写作博士论文。仅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他便写成了题为《氘核的光致蜕变》的学位论文。8月15日,论文答辩顺利通过,领取了博士学位证书。

8月29日,即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他便冲破层层阻挠,并谢绝了导师好意的挽留,和另外190多名中国留学生及学者一道,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辗转回国。邓稼先回来了。

1950年10月,26岁的邓稼先进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任助理研究员。

1942年12月2日,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原子时代”。紧接着,1945年7月16日,美国人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苏联人在1949年也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弹。1952年,美国又制成第一颗氢弹……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原子核理论研究却基本上是一个空白。邓稼先和一批刚出校门的青年人跟随于钱三强、何泽慧、王淦昌、彭桓武等中国当时最优秀的原子科学家之后,进行着开拓性的工作。1951年第2期 《中国物理学报》上发表了邓稼先的文章:《关于氢二核的光致蜕变》。他又分别与何柞庥、徐建铭、于敏等人合作,在1956年至1958年的《物理学报》上相继发表了:《β衰变的角关系》、《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1952年,邓稼先晋升为副研究员,并担任了原子核理论研究组的组长。1954年他担任了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协助钱三强学术秘书和吴有训副院长的工作。被前辈科学家亲昵地称为“娃娃博士”的邓稼先,迅速地成长、成熟起来。

1945年,美国人向日本的长崎、广岛先后扔下两颗原子弹,世界被震惊了。虽然被惩治的对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之一,然而整座城市被毁,几十万市民遭殃,受害最大的依然是人民。科学家早已预言的原子弹毁灭人类的惨剧,终于发生了。最先拥有核武器的美国政府,得意忘形地挥舞着核大棒、肆无忌惮地进行威胁、恫吓,它曾狂妄地叫嚣要以核爆炸的音响效果作为其外交政策的语言。而当苏联人建立了自己的核武装之后,它又将核讹诈的矛头对准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11月底,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侵朝美军的“总攻势”惨败之后不久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扬言,一直在积极考虑在朝鲜使用原子弹,是否使用原子弹由战地的美军领导人决定……1953年1月,继任的艾森豪威尔在他的竞选演说中声称,美国必须用自己的核优势对中国、苏联进行大规模的核报复。当年美国国务院的一份绝密备忘录记载:艾森豪威尔曾提请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用核武器结束旷日持久的朝鲜战争。1954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开会,计划对支持越南解放斗争的新中国作出“核反应”……面对战争狂人频繁的核威胁、恫吓,经历过急风暴雨的中国人民,镇定自若,坚强不屈。当然,也不是“视若无睹”。原子武器的强大的杀伤力,尤其是它的强大的威慑力量,早已受到新中国领导人的重视。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及地质部副部长刘杰,到会就我国当时的核科学研究状况,铀矿资源以及核反应堆、原子弹原理等方面的问题作了专门汇报。

在这次会议上,原子能事业被排上了新中国建设的时间表。1956年4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在题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正如一位著名外国科学家所说:“要反对原子弹,必须自己有原子弹。”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1958年8月的一天,当时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和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教授找到邓稼先,告诉他我们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想请他参加这项工作。虽然钱副部长用的是隐语,但是敏感的邓稼先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的脑子飞快地转动着:原子弹、氢弹、核武器……他不禁激动万分,五内沸然,党把这么重大、机密的任务交给他,说明了对他的无限信任,是无尚的光荣。除了拼尽全力,鞠躬尽瘁而为之,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呢?!同时,对于自己能否胜任这项无比艰巨的任务,又感到有些忐忑不安。当晚,他通宵未眠。虽然因为有保密的规定而不能直说,可他还是按捺不住向妻子婉转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要调动工作了,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第二天,邓稼先就被调入二机部刚刚成立的核武器研究所,担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研制的理论设计工作。从这一天起,他从近代物理研究所“消失了”,他的名字也不再出现于公开场合和公开出版物上,直到漫长的28年之后。

此时,他刚刚年满34岁。

迎难而上 奥秘解开

“得令”之后的第一件事是“调兵遣将”。邓稼先用了数个月的时间,从北京和全国各地名牌大学中挑选了二三十名优秀毕业生,组成了一个年轻旺盛的战斗集体。在京城北郊的一片高粱地里,他们迫不及待地跟建筑工人一起投入了兴建核武器研究所的基建劳动,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编织摇篮。

最初的计划是向苏联专家学习,走仿制的道路。白天,邓稼先光着膀子在工地上同大家一道苦干实干,为迎接苏联人即将援助我们的原子弹教学模型修建模型厅,铺马路,盖办公室……晚上,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苏联专家将要传授的复杂的理论和浩繁的资料,他还要抓紧时间看书、学习直至深夜。

很快地,模型厅、办公室建成了,路也修好了,最早的苏联专家也来了,然而却百般挑剔,说墙的高度不合保密条件,窗子要加铁栏杆,路也修得不好,等等。于是大家按他们的要求进行重新加固,甚至推倒重来,加班加点,日夜苦干,直到使他们满意为止。然而,专家们却迟迟不肯进入正题。向他们请教研制原子弹方面的问题,他们总是吞吞吐吐,或者答非所问,甚至有时还会无端发怒。邓稼先和他的伙伴们翘首以待,望眼欲穿,可是等到的却是中苏关系急剧地恶化。终于,1959年6月,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了全部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那颗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据说将有一车皮之多的俄文资料永远也不会来了。当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刘杰找来了邓稼先,神色严峻地告诉他:“你要有个思想准备,原子弹理论设计得靠自己干了。”其实,这一天的到来,邓稼先多多少少已经预料到了。

中央下定决心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原子弹研制,就定名为“596”工程,意思是要从1959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协定之日起,走上独立研制的道路。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爽朗地鼓励大家:“你们大胆去干,干好了是你们的,干错了是我们书记处的。”这一变故自然也给邓稼先的肩头平添了数倍的重量:几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被不折不扣地推上了“中国的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的位置,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极其艰难的探索与开创。

邓稼先手下的那些“兵”,虽都是从各大学刚刚毕业的“尖子”,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学核物理的,要帮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学起,原子核、质子、中子……书肯定是要读的,但关键是应如何去读。早先有个苏联专家曾开列了几十本书,说是把它们全部读完之后,才能提造原子弹的事。邓稼先知道,果真按此办理的话,几十年也造不出原子弹来。他凭着自己的学识与悟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果断地确定从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这3个方面去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的奥秘。后来的实践证明,把这3个方面作为主攻方向是非常正确的,它避免了大量盲目的探索,大大地节省了时间与精力,它是以后研制工作进展顺利的极为重要的保证。可以说它是我国原子弹理论设计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是邓稼先在原子弹研制工作中的最重要的贡献。

有了正确的主攻方向并不等于马上就能取得成果,摆在理论部的同志们面前的仍有数不清的困难。邓稼先提出的口号是,边干边学!开始时,他们读的主要是:柯朗的《超音束流和冲击波》、戴维森的《中子运输理论》、泽而陀维奇的《爆震原理》以及格拉斯顿的《原子核反应堆理论纲要》这4本书。这些书并非是人手一册,像 《超音束流和冲击波》一书,他们手里只有一本钱三强教授带回来的俄文版本,找遍北京的图书馆没有第二本。他们的办法是大家围着长桌集体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读一章,译一章。连夜译,连夜便刻写、油印出来。此时的邓稼先,既是领导,又是老师,有时还是学生。为了弄懂一个问题,他常常彻夜不眠,早上用冷水冲冲头,便匆匆开始讲解。有时备课到凌晨,他便头枕两本书,在办公桌上凑合眯一会眼,随即又开始紧张的一天。在那些日子里,邓稼先满脑子都是书里的东西。有一次他骑车回家,摔进了路边的水沟,爬起来后迷迷瞪瞪地又折回了办公室,他手下的那些姑娘、小伙子们见他如此狼狈,赶紧跨上自行车,簇拥着“护送”他回去。常常是,他到家已过了半夜,宿舍大门早已关上,护送的小伙子们便托起他翻过铁丝网,再把自行车举起来,递进去。

正当邓稼先带领着他年轻的“兵”进行艰苦卓绝的攻关的时候,中国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持续的超负荷的脑力劳动本来就十分消耗体力,再加上粮油紧张,肚子便常常要闹“饥荒”。然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毫不懈怠,紧张忘我地工作着。早上8点以前他们便来到办公室,晚上l0点以后还不肯离开,有时,领导来“赶”也“赶”不走。

1960年春,他们开始寻找一个非常关键的参数,也是一个高度机密的参数,任何国家都对它保密。以前曾请教过一位苏联专家,他随口说了一个数值,为了加以验证,邓稼先他们先后进行了多次计算,费时近1年。然而9次运算的结果,都与苏联专家所提供的数据大相径庭,究竟孰是孰非?一时似乎难以找到明确的答案。为了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中央决定调第一流的科学家前来支援,全国都向原子弹研制工作开绿灯。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前来助阵,邓稼先感到非常振奋。他崇敬地称他们3人为“三尊大菩萨”。同时,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及熟练工人迅速地补充到研制队伍中来,他们不仅业务好,思想也好,政治上可靠。邓稼先曾夸他们是:“个顶个地棒!”这些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了研究工作更好地向前发展。经过进一步的验证,表明:邓稼先他们9次计算所得出的结果是正确的,而苏联专家所说的数据则是错的。

1961年夏,中央要求加快原子弹研制的速度,争取不迟于1963年把初步设计方案拿出来。工作达到了极限,白天不够用,晚上挑灯夜战;一周6天干不完,连星期天也搭上。每一周都要开讨论会,不论是著名科学家,还是初出茅庐的小青年,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一个个假想、猜测在争论中形成,他们造出了一系列在文献上找不到的公式,列出了许多异常复杂的方程组。而要解这些问题,同样远非易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称他们所计算的对象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尽管国家已把当时唯一的大型计算机安排给他们使用,可他们手里同时还使用着落后的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还有古老的算盘。

邓稼先和大家一起,不分昼夜地捕捉着原子弹的踪迹。困了,趴在床上打个盹,接着再算。有一次他伏在办公桌上睡着了,1米80的大个头,重心不稳,一下子摔在地上,可他竟没有醒,反而越睡越香。还有一次,他指导青年人写理论计算报告,讲完了之后,他自己却站着睡着了。

他全面掌握着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3个组的研究工作,又亲自领导其中的第三组,主持“高温高压下物质状态方程”的研究。当时,由于保密的原因,国外从不发表有关核材料的状态方程。而国内当时的条件,也无法去模拟出一个像原子弹爆炸那个瞬间的高温高压状态。邓稼先领导4个年轻人,绞尽脑汁,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推算。他指导科研人员先从已发表的其它金属材料的状态方程中,推出了低压区铀的状态方程。继而创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外推法,由此求出了高温高压下核材料的状态方程,并巧妙地与低压状态的方程连接,得出了相当大区域内完整的状态方程,满足了理论设计的要求。在没有任何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推算出高温高压下核材料的状态方程,是邓稼先在原子弹攻关过程中科研上的重大贡献之一。

接着,中子运输、流体力学问题,一个个谜团相继被解开,开启原子弹奥秘之锁的钥匙终于找到了。

1962年9月,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诞生。1963年,原子弹总体计划完成,39岁的邓稼先在上面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姓名。

红云腾空 两弹震撼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的戈壁荒漠上,120米高的铁塔托举着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巍然矗立,从70公里以外的屏机场用肉眼便清晰可见。下午3时整,随着启爆零时的到来 一道强光闪过,一个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直冲云天,好像升起了半个太阳。数秒钟后,一声天崩地裂般的惊雷震撼长空,气浪奔涌,排山倒海,令人心魄悸动……

成功了!邓稼先与战友们像一股潮水似地涌出地下室,立刻响起了如雷的欢呼声。大家激动、兴奋地相互拥抱、跳舞,有的人甚至在地下打滚。邓稼先头戴护目镜,眼望那朵倚天接地、壮观无比的蘑菇云,流下了幸福的热泪。

当天,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庄严而又兴奋地宣告: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下午三时,中国成功地在西部大沙漠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核大国对中国实行核垄断、核讹诈的历史从此结束了!中国试验核武器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整个世界被震撼了!

1963年9月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计划完成并上交中央专委后,中共中央立即指示邓稼先所领导的理论部,集中全部精力,投入氢弹的研制工作。

氢弹,又称热核弹,它爆炸时所需的高温 (高达1000万度)由原子弹的爆炸来提供,氢弹的威力则远远超过原子弹。1945年美国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的威力相当于2万吨梯恩梯炸药,而1952年它试爆的第一颗氢弹的威力,则相当于1000万吨梯恩梯。一颗氢弹是足以毁灭一座城市。

和原子弹攻关的情形一样,研制人员进行民主讨论,群策群力。经过充分的酝酿与热烈的研讨,大家提出了好几种方案,邓稼先从中归纳出3个方案,由3位副主任带领,兵分3路进行计算。

1965年夏,于敏副主任带领一个小组奔赴位于上海郊区嘉定的中科院华东计算所,利用那儿的一台大型计算机进行计算。经过两个月的苦战,终于有了苗头。于敏立即拨通了长途电话,用隐语将这一喜讯告诉了邓稼先。邓稼先第二天就带人由青海经北京飞往上海。他们和于敏小组又干了1个月,通宵达旦地计算、分析、讨论,终于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方案。

1965年冬,氢弹的理论设计进入最后阶段。邓稼先组织大家反复分析技术难点,寻求解决的途径。他经常亲自进计算机房,晚上,或者在机房的地板上和衣而卧,稍事休息,或干脆彻夜不眠,跟几位副主任一起突击、苦战。终于,一套经过充分论证的氢弹方案形成了。这就是后来外国人所称的“邓―于方案”。

1965年底,中央批准了氢弹研制方案。

1966年5月9日,第一次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成功。

1966年12月28日,验证氢弹原理的核试验成功。

以周恩来为组长的中央专委决定,按此理论方案,直接进行全当量的氢弹试验。

然而就在此刻,一个意想不到的巨大干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一个有着强烈事业心、有成就的神经解剖学专家,同时又是一位勤勤恳恳的党的基层干部,被造反派戴上“黑线人物”的帽子,人被揪斗,家被抄,两个孩子没人管……核武器研究设计院里,也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树欲静而风不止”,成立了好几个“革命群众组织”,一些领导和老专家受到批判、打击,甚至一些有关核武器研制的重要机密也成为墙头“大字报”的内容。

此刻,邓稼先的心中只有氢弹。他实在没有精力顾及家中的变故,然而面对研究院中几派群众日益分裂,研制工作受到冲击的状况,他感到焦急万分。现在可正是最关键的时候,而且据说法国人也在加紧研制氢弹。邓稼先怀着一片赤诚之心,一腔热血,到群众中去进行反复说服、劝解,并召开了动员大会。终于,在 “抢在法国人之前造出氢弹”的口号感召下,邓稼先把陷于派性斗争的研制人员又统一到一起。有的人上午还是唇枪舌剑的一对冤家,下午便同操一部计算机算开了,有些老工人、专家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黑帮”等等,并被关了起来,邓稼先想方设法把他们“营救”出来,让他们又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就这样,研制人员暂时放弃了派别之间的矛盾与成见,平心静气、紧张协调地讨论、研究、计算,为氢弹研制作最后的冲刺。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世界又一次被震撼了。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惊呼:中国的氢弹爆炸“推翻了美国军事计划的时间表”。《每日快报》则称:“这使美国和俄国人都感到狼狈。”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的时间;苏联人用了4年,英国人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人用了8年零6个月;而当时经济技术条件还十分落后的中国,却仅仅用了2年零8个月。在这一使全世界都感到惊诧的纪录后面,饱含着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多少汗水甚至鲜血啊!

飞来横祸 痴心不改

氢弹爆炸成功之后,“文革”的风暴已席卷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邓稼先的妻子被批斗、折磨,变得瘦弱不堪,奄奄一息。女儿还不满15岁,就下放内蒙的马梁素海边,当了一名军垦战士。二姐夫被诬陷为特务,造反派勒令二姐连夜给他们写材料。北平艺专毕业的二姐,擅长美术但不谙政治。面对飞来的横祸,她多日不能成眠,精神恍惚,因晚上忘了开窗,不幸发生了煤气中毒。邓稼先沉浸在悲哀和忧愤之中。

然而,更使他感到困惑、愤懑和痛心的,是核武器研制事业所遭受的劫难。曾经是国家最机密部门之一的核武器研究院,一时竟成了所谓的“小香港”、“小台湾”,许多留学苏联的科学家被打成“苏修特务”,留美的成了“美国特务”,没出过国的则被诬陷为“国民党特务”。一些曾为“两弹”研制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被迫害致残、致死,好不容易建设起来的核武器研制队伍,被自己内部的折腾弄得七零八落,元气大伤。西北某基地3次冷试验没有达到预期结果的所谓事故,又被林彪集团的某些人抓住大做文章。他们不问青红皂白,认定是理论部的“反革命”与“反动学术权威”在作祟。邓稼先等几十位理论部的负责人和科技人员被调到西北高原上的基地,为一些不明真相的工人群众所批判、围攻。林彪集团的那些人还粗暴干涉科学工作,对核武器理论设计方案发号施令、指手画脚……

在强大的压力面前,邓稼先毫不退让。他深知,自己作为理论部主任,只要在技术方面说一句违心的话,就会给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就有可能使无辜的同事受到牵连。他一方面坚决顶住,另一方面则主动接近工人群众,进行必要的解释。他还经常跟于敏等商量对策,决定采取稍微灵活一些的策略,对于无关大局的变动,可以满足他们。但关键之处,说什么也不能改!

1971年夏,正当邓稼先身陷危难之际,世界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第一次回国探亲。下飞机后,他开列了朋友名单,要见的第一个人就是邓稼先。名单上报中央,邓稼先立即被周恩来总理点名从西北召回北京。不久,9月13日,林彪外逃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研究院的厄运亦告结束了。

1972年,邓稼先担任了核武器研究设计院即九院的副院长。1979年,邓稼先又担任了九院的院长。地位变了,责任重了,可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对己严格待人宽,身体力行,勇先士卒。哪里有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开启有放射性剂量的密封罐时,他在;产品总装插雷管是最危险的时刻,他也在。他那高大的身躯和憨厚的笑容,成了现场工作人员的有效的镇静剂。

“干我们这一行,责任太重大了!”这是邓稼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次试验的成败,关系到几千万元的投资,几万人的工作,任重如山。平时每分钟心跳七八十下的他,一到试验场就高达每分钟一百二三十下,血压也直往上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心提到嗓子眼上。”每次试验前,他都吃不好,睡不好,惦记着那比蛛网还要复杂万倍的控制、测试和监视系统的电缆以及仪器设备的成千上万个环节,唯恐哪一个环节会出什么问题。他时时刻刻牢记着周恩来总理所制定的方针:“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他深知,任何一个小问题或不起眼的隐患,都有可能酿成弥天大祸。

氢弹试爆成功之后,邓稼先继而带领科技人员致力于研制新的、实战性能更好的氢弹。在这一时期,邓稼先又在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许多关键的技术与设计都是在他的亲自参与下提出与解决的。

为了能用更精良的武器装备部队,邓稼先四处奔走,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加工车间。有段时间,他几乎天天都接触放射性物质,因而受到核辐射的损伤也就在所难免了。有一次,采用一种新型材料。第一次加工试验时,邓稼先和少数几位同志在帐篷里开密封罐看测试结果,不料这种新材料的性能十分好,超出了预期的效果。这样一来,原来的防护措施就不够用了,邓稼先他们一下子受到了超出允许剂量数百倍的辐射!

在我国已经进行的前32次核试验中,邓稼先亲自参加和组织指挥的有15次。人们都称他为“福将”,因为凡他主持的重大决策,均无一失误。然而,为能有这样的成绩,邓稼先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冒过多少次风险,又受到过多少次超剂量的核辐射,谁能数得清?

只要到了试验现场,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无论是否需要他亲自出马,无论是不是他的责任,他都感到义不容辞。他已超然物外,常常忘了自己是一个大科学家,是举足轻重的研究院院长。他只想着要弄清疑点,尽快查明事故原因,尽量避免可怕的祸患。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中,出现了一个偶然事故。为了查明出事地点与事故原因,先派出100多名防化兵前去搜寻,但始终没有找到。考虑到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邓稼先决定亲自去找。在场的同志们都反对他去,基地的司令员也出来阻挡,说:“老邓,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的值钱!”但是邓稼先没有听从战友们好心的劝阻,他决定立即上车。车开到事故地区的边缘,邓稼先要汽车停下来,他自己下车独自前往危险区查寻。他对坚持要与自己同行的一位副部长和司机大声喊道:“你们站住!你们进去也没有用,没有必要!”事故终于查清了,事先推测的、出现严重后果的可能性也排除了,可邓稼先自己却遭受到难以数计的放射性钚辐射的伤害。几天以后,邓稼先回到北京住进医院作检查,结果表明,他的尿液里有很强的放射性,白血球内染色体已经呈粉末状,白血球的功能不好,肝脏也受损。几乎所有的化验指标都是不正常的。这次事故是邓稼先健康状况的一个巨大转折,如此强烈的核辐射对身体的伤害是现代医学水平所无法补救的。对此,邓稼先自己当时很可能也意识到了,他很可能已经预感到自己剩下的时间不会太长了。因而,从那以后,他更加拼命、忘我地工作,更加珍惜宝贵的时间。

在生命的最后数年,邓稼先醉心于新一代核武器的研制,为我国新一代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因此而耽误了自己的病体。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邓稼先还不到60岁,以他原来的体质而论,仍是年富力强之时。然而,事实上他却迅速地衰老了。工作之余,和同事们一起爬山,他会突然精疲力竭,举步维艰,两个人架着他也挪不动步,只好半路折回。开会时,狂跳的心脏竟会高达每分钟120多下。他变得怕冷了,穿得和别人一样厚,可有时竟会冷得缩起脖颈。

1982年的一次地下核试验开始之前,当核装置下到数百米深的地下竖井中后,一个信号突然测不到了。邓稼先沉着冷静,组织大家商讨解决的办法。从深夜一直讨论到清晨,最后作出了就地解决的决定。邓稼先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和研制人员顶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来到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的井口,和大家共同奋战,直到故障排除。试验成功了,邓稼先却因劳累过度而晕倒了,血压降到了零,脉搏也摸不到了……抢救了整整一夜,他才清醒过来。

1984年底,邓稼先又指挥了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最后的一次核试验。试验之前,他经常莫名其妙地拉肚子,并且带血。有时,他虚脱得连路也走不了,要别人架着他才能前行。邓稼先以为是痔疮一类的毛病,没有引起注意。然而,谁都不知道,可怕的癌细胞此时已悄悄进入了他的肌体。

1985年7月,邓稼先从基地来北京开会,不知怎么发现大便困难,肛门痛得坐不下来。在妻子的一再催促下,他利用会议的间隙来到301医院看病。原本他想拿点润肠通便的药物就走,不料医生经过仔细检查之后惊诧地问道:“为什么现在才来?”邓稼先被强行留下住院作进一步检查。8月6日,检查结果表明:他患了直肠癌!

8月10日,邓稼先做第一次手术。天刚破晓,国务委员、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就来到手术室外守候,核工业部部长及许鹿希教授也来了。手术之后的结论是:“癌症属中期偏晚,已有淋巴结及周围组织转移,预后不良。”

消息传开,人们都惊呆了。上自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核工业部,下至核武器研制的各个部门、单位,邓稼先的老同事、老同学、亲朋好友,无不为他的生命与健康而感到深深的担忧与牵挂。中央军委首长命令301医院:不顾一切代价挽救邓稼先的生命。张爱萍将军亲自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在手术时一直守候在手术室旁。医院成立了专门的治疗小组。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先后到医院探望、慰问……面对无情的绝症,邓稼先却显得十分坦然与冷静。他一再叮嘱组织上不要再为他增添不必要的麻烦与浪费,并一次也没有吃为他专门安排的伙食。他只有一个念头: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党和人民再做一次最后的贡献,把没做完的事,尽可能做完。

手术后第四天,他就忍着伤痛,用颤抖的手给研究院写信,让人送来书、材料,还让人借来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的杂志,一有空就靠在床头翻阅。当他慢慢地能下地行动以后,便请司机悄悄地把他送到王府井外文书店,自己去找书。

经过一段治疗,由于白血球数目太低,血像太差,治疗必须中断一段时间,医生同意他回家休养。回家以后的邓稼先,深知属于自己的时间已非常有限,更加倍努力地抱病工作。他几次找于敏等长谈,从世界局势,谈到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方向。几次讨论之后,他们决定把一些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想法写成书面报告,向中央作出建议。

邓稼先还开始写一本理论物理学的专著。以前,为了培养年轻人,他曾编写过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而聚心爆轰理论等许多讲义。这次他找了一位合作者,想把这本关于群论、量子场论的专著写成几十万字的大部头著作。

他还惦记着研究院的工作,1986年春节前夕,他特地约一位从基地来京开会的同志来家谈工作。

邓稼先从容地向生活告别。许多老同事的家,他一一登门拜访。以前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无限留念地前去重游……

由于病情恶化,邓稼先再度住进了医院。1986年3月29日和5月16日,他先后动了第二次、第三次手术。

第二次住院之后,邓稼先预感到来日已经不多了。他对妻子说:“我有两件事必须做完,那一份建议和那一本书。”他拖着手术后极其不便的病体,忍着难以想象的剧痛,以超人的毅力,坚持查阅资料,和于敏等反复推敲报告的内容、提法与措词。经过反复讨论,反复修改,终于完成了这份极其宝贵、重要的建议,把它交给了中共中央。而他自己的那本专著,却只写了两章不到,约七八万字。

1986年6月15日,国务院代总理万里去医院看望邓稼先,并告诉他国务院决定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两天后,授奖仪式在医院的病房里举行,邓稼先服用了加倍的止疼药。在接受了国务院副总理李鹏授予他的奖章和证书之后,邓稼先艰难地作了生平最后一次发言:

“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部分应该做的工作,只能作个代表而已。”

党和人民所做的一切都没能够挽救邓稼先宝贵的生命,在癌细胞和放射性的双重夹攻下,他全身各处大出血,终致不起。

1986年7月29日下午1时50分,邓稼先在妻子、儿女的守护中长眠,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耗尽了最后一滴血。

他最后的遗言是:“死而无憾。”

噩耗传出,张爱萍将军赋词痛志哀思:“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并亲笔写下“两弹元勋邓稼先”的著名题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分享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期刊选粹

猜你喜欢

学习有声:今年两会我被这个声音“圈粉”了!@所有进城务工人员,总书记有一段语音给你!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两会强调了这些关键词

习近平牵挂少数民族的那些事儿

图解:习近平在两会上的连珠妙“喻”

五年间习近平去的第一个“团组”是哪些?

回顾:五年来习近平的“两会金句”

习近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高清图集:二月习近平精彩镜头全纪录

习近平2018年春节团拜会讲话十大金句

最新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

建党95周年学习路上改革创新案例征集中国政要资料库“两学一做”党建云平台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两弹元勋”邓稼先——纪念邓稼先诞辰90周年

“两弹元勋”邓稼先——纪念邓稼先诞辰90周年

许身中华壮我国威

简介 主题

精神丰碑永恒传承

诗词 文章

媒体 图片

网上纪念

纪念 留言

TOP

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8年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历任理论部主任、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一代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详细]

1958年8月邓稼先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中物院前身)任理论部主任,从此隐姓埋名,开始了长达28年研制核武器的秘密历程,将毕生融入民族强盛的事业之中。在他逝世前一个多月,中央军委决定对其解密,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刊登题为《"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专题文章,首次公开宣告了邓稼先与原子弹、氢弹的关系,邓稼先"两弹元勋"的称谓也正出自此处。

更多》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张爱萍

1986.7.26

和平岁月未居安,一线奔波为核弹。健康生命全不顾,牛郎织女到终年。酷爱生命似童顽,浩瀚胸怀比草原。手挽左右成集体,尊上爱下好中坚。铸成大业入史册,深沉情爱留人间。世上之人谁无死,精忠报国重天山!

——杜祥琬

1986.8.3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杨振宁

稼先的精神常在,它将时刻激励九院人在攀登新的科技高峰中从胜利走向更加辉煌的胜利。——摘自《十年,我们时刻怀念》

——于敏 胡仁宇 胡思得

更多》

【科技日报】永远的怀念邓稼先

【人民网】邓稼先为“中国梦”奉献了一切

【人民日报】名字鲜为人知 功绩举世瞩目 “两弹”元勋——邓稼先

【新华社】深切悼念“两弹”元勋邓稼先对祖国的贡献永垂史册

赵宪庚在纪念邓稼先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院在北京举办纪念邓稼先诞辰90周年座谈会

永不落幕的信念

缅怀邓稼先

记邓老

爱的遗憾 诠释了爱的执念

更多》

1984年在院部老点办公室

1984年在院部老点办公室

1986年8月3日下午,在北京八宝山举行邓稼先同志追悼会

1986年7月17日,邓稼先在病房接受五一劳动奖章

1986年7月,李鹏为邓稼先颁发全国劳模证书。

在邓稼先逝世前一个多月,中央军委决定对邓稼先解密

杨振宁到医院看望病中的邓稼先

1981年摄于四川省梓潼县院部

更多》

"两弹元勋" 邓稼先 - 纪念邓稼先诞辰90周年专题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建设

版权所有 2014(c)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70年,致敬科技追梦人 ∣ “两弹元勋”邓稼先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致敬科技追梦人 ∣ “两弹元勋”邓稼先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70年,致敬科技追梦人 ∣ “两弹元勋”邓稼先2019-10-05 22:06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字号国庆档献礼电影三部曲之一的《我和我的祖国》已经上映整部影片由7个小故事组成,分别是:《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和《护航》。每一个小故事记录的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而每一段历史背后又都隐藏着千千万万民族英雄的家国情怀。《相遇》主要讲述了张译饰演的科研人员和任素汐饰演的女知识分子终生爱而不得,为了国家的科研工作,他们只在人海中匆匆一见之后,便成了一生的告别。或许你不知道的是,这段等待一生的爱情取材于邓稼先和夫人许鹿希真实的爱情故事,他们一个把生命献给国家,一个28年痴情等待,共同演绎了一段人间少有的高浓度的至爱。 如果你知晓他们可歌可泣的一生或许你就懂了“奉献”两个字背后所代表的伟大拿到学位第九天“娃娃博士”归国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诞生在安徽怀宁“铁砚山房”邓稼先是邓家第五代、“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之一”邓以蛰的第三个孩子。“铁砚山房”是怀宁邓家祖宅,是清朝乾隆年间怀宁邓家被称为“四体书皆国朝第一”的邓石如留下的基业。邓以蛰与当时的宗白华并称“南宗北邓”禾之秀实,而在野曰“稼”。“稼先”二字微言大义,虽然出生在书香世家,但邓稼先从来没有与劳动人民的心理产生隔阂,这似乎也是一种预示,“家在四灵山水间”,大自然的赐予,山水的灵气,启迪了他的心智,揉进他的性格。少儿邓稼先右一童年泡在大自然里的孩子,心性是洒脱、奔放、英勇的,《四书》《五经》喂养长大,待人做事是诚恳、善良、温存的。12岁的邓稼先插班考上北平崇德中学随之13岁那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当时还是初中生的邓稼先,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国难家仇”。每次在街上看到耀武扬威的日本兵,他的心里都不是滋味。 邓稼先童年照1940年5月,邓稼先随姐姐经上海、香港和越南,抵达了昆明。随后考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师从王竹溪(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开拓者)、郑华(著名光谱学家)等著名物理学家。邓稼先毕业时,抗日战争已取得胜利。经人推荐,他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助教。22岁的年纪当上北大助教,可谓前程似锦。但他却表示:去美国留学,更先进的科学在那里,要去那里学。“将来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后一定回来!”1948年,在好友杨振宁的建议下,邓稼先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留学。这是一所学费相对便宜,但学术能力很强的学校。邓稼先省吃俭用,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了学业上,只用了23个月,就以本科学历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此时的邓稼先才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邓稼先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时的照片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大洋彼岸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和当时诸多在美国留学的学子一样,邓稼先立刻开始准备回国事宜。1950年8月28日他回到祖国 1950年9月 从美国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的中国留学生 合影于甲板上邓稼先(末排右二)放个“大炮仗”搞定“争气弹”回国之后邓稼先收获了事业也收获了爱情1952年,28岁的邓稼先晋升为中科院的副研究员。一年之后,他和自己恋爱多年的女友许鹿希结婚——这个许鹿希,就是“许教授”许德珩的长女。下班后,邓稼先经常会和许鹿希一起去戏院听京戏,或一起去看芭蕾。每到周末,小夫妻俩会去颐和园观湖,去万寿山徒步。那可能是邓稼先一生中最开心的一段日子邓稼先与许鹿希1958年,钱三强找到了邓稼先,和他说了一句话:“国家准备要搞一个大炮仗。”那天晚上邓稼先回家后,对许鹿希说:“我的工作要有调动。”许鹿希问:“调到哪去?”邓稼先回答:“这不能说。”许鹿希又问:“那做什么工作?”邓稼先回答“这也不能说。”许鹿希说:“那你给我一个信箱号码,我和你通信。”邓稼先回答:“这也不行,家里就托付给你了!”家国情怀有国也有家那天晚上夫妻两人各自彻夜无眠邓稼先、许鹿希和自己的两个孩子邓稼先新岗位是新筹建的中国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成立这个研究所的最核心任务,就是尽快造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最初,中国人依靠的是苏联老大哥。但是,苏联专家其实在核武器方面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不少苏联专家给出的数值都是随口一说,一经验证是错的。1959年6月中苏矛盾加剧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了233名核工业系统的苏联专家邓稼先和钱学森对此,中国表示:八年之内,一定要试爆成功第一颗原子弹大家甚至拟定了将来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596”——那是苏联撤走专家的时间。这自信背后,是邓稼先牵头的原子弹理论研究的突破:他经过苦苦思索和无数次实验计算,终于决定选定“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作为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方向。事后证明这三个主攻方向完全正确有人甚至称邓稼先是率先“扼住了原子弹的咽喉”邓稼先在工作中这是邓稼先和各路团队(包括被邓稼先尊称为“三大菩萨”的郭永怀、王淦昌和彭桓武三位顶尖物理学家加入)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投入换来的。一没经验二没图纸他们依靠当时的电动手摇计算器和一台苏制计算机,再辅以计算尺、算盘以及纸和笔,日以继夜地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演算后所取得的成绩。算累了,倒地就睡;睡醒了,吃点干粮喝口水再继续干。当时草稿纸和计算机打孔纸填满了好几个仓库。左边三人从左至右: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右边中间是邓稼先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邓稼先还强调试验的基本原则是亲临第一线。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谈工作的人每人泡一杯白开水滴两滴酱油然后磕几颗瓜子就着“酱油汤”聊工作在戈壁滩上奋斗的中国科研人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邓稼先的团队通过“九次运算”,彻底推翻了苏联专家提出的数值,为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称完成这个复杂而艰难的运算是“数学上的奇迹”。1962年9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形成1963年,邓稼先和一大批中国科学家一起奔赴青海金银滩——这个地方随即从中国的地图上神秘消失了。在3000多米的戈壁滩上,馒头一捏就是死疙瘩,米饭像沙子一样根本煮不熟,荒无人烟,连一棵树都种不活。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邓稼先和千千万万名同事一起,日以继夜,忘乎生死地工作着。在戈壁滩上奋斗的中国科研人员所有的努力都在1964年10月16日收到了回报这一天的下午3点戈壁滩上升起了一朵蘑菇云中国成功试爆了自己第一颗原子弹从无到有中国人只花了五年的时间就在举国一片欢腾的时候,邓稼先却悄悄坐专机赶到了医院——他的母亲已经被下了病危通知书。邓稼先跪在病床前,拉着母亲的手痛哭失声。已经无法说话的母亲,轻轻捏了一下邓稼先的手。但邓稼先还远没有到休息的时候原子弹试爆成功后邓稼先又加入氢弹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左起邓稼先,王承书,杨振宁,张文裕当时,全中国只有两台每秒运算可以达到5万次的计算机,一台在中科院,一台在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邓稼先留守北京,派于敏坐镇上海。随后于敏在上海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热核燃料自持燃烧的关键,一举解决了氢弹原理的重要问题。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邓稼先和于敏(右)在一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左为邓稼先照片里这次实验为邓稼先的不幸早逝埋下了伏笔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首要的任务是要在茫茫的厂区当中,找到这一枚核弹头。指挥部立即派出防化兵,到预定的着陆地点去寻找,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他们来回奔跑,却始终没有发现核弹的痕迹。邓稼先决定亲自去找他乘坐一辆吉普车向戈壁深处驶去到了核弹疑似掉落地区的边缘。邓稼先意识到,这里对于任何一个人身体健康都有巨大的危害性,他坚决地阻拦了副部长和司机与他同行。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你们去了也找不到我做的我知道他弯着腰,双脚踏在滚烫的沙路上,踽踽独行的身影朝着大漠行进。终于找到了那一枚当时已经摔碎的核弹,亲手捡起核弹的弹片进行检查。 聂荣臻元帅、张爱萍将军和邓稼先他当时已经是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是领导,完全可以不用去,但他不仅去了,还直接进入弹坑,把那颗已经破裂的氢弹捧在了手里,仔细研究了原因,直到最终确认是因为降落伞包设计发生了问题,设计并没有出错。学医的许鹿希知道后,立刻让邓稼先做了一次全身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邓稼先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1985年邓稼先被“勒令”送进医院再也没有出来过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在住院后的近一年时间里邓稼先后做了三次大手术给他止痛用的杜冷丁从一开始的一天一支后来发展到要一小时一支守在邓稼先病床前的许鹿希1985年的国庆节邓稼先提出想去看一看天安门在得到批准之后邓稼先如愿成行1986年4月,邓稼先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但他还是和于敏一起合作完成了对中国核武器工程将来规划的《建议书》。在《建议书》上交之后,“邓稼先”这个隐姓埋名28年的名字,也终于开始解密。世人通过媒体的报道,终于知道中国的核武器发展背后,有过这样的一个人。1986年6月,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签署任命,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同月,邓稼先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是在病床前得到这份奖状的。邓稼先接受劳动奖章一个多月后的7月29日,邓稼先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在临终前留下了三句话。第一句是对妻子说的:“苦了你了。”第二句是对自己说的:“永不后悔,死而无憾。”第三句,是对后人对嘱托:“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1986年6月,杨振宁探望病重的邓稼先邓稼先去世时只有62岁“一代巨匠,谱写中国强国之梦。两弹元勋,照亮世界历史天空。”邓稼先作为老一辈核武器研发工作者的典范和楷模,他身上体现出的赤诚的爱国情感、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淡薄名利的无私奉献和勇于创造的事业追求,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禁为之动容。张爱萍将军的悼词这样写到: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1996年7月29日中国政府进行了第45次也是最后一次核试验随后中国郑重向全世界宣布:“自此之后,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这一天正是邓稼先逝世的十周年忌日邓稼先曾写过一首词里面有这样几句话:“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国士,当如是! 2019年10月5日星期六农历九月初七 1991年10月5日 托瓦兹发布首个Linux内核1991年10月5日,芬兰电脑程序员托瓦兹开发的Linux内核首个公开版本0.02版发布。 1582年10月5日 教皇格利高利十三世制定现今通用的公历教宗额我略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1502年1月7日-1585年4月10日),在公元1582年改革历法,形成今日的公历。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1收藏我要举报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

邓稼先 两弹是他的勋章-中国法院网

>

邓稼先 两弹是他的勋章-中国法院网

中国法院网首页

新闻

审判

执行

评论

时讯

法学

地方法院

论坛

博客

客户端

首页 >公共栏目

邓稼先 两弹是他的勋章

2003-06-19 08:51:35 | 作者: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张爱萍悼

  邓稼先词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功勋泽人间。

  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而党和国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生平

  ■21岁便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26岁在美国成为“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后第九天便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

  ■1958年以后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背景

  ■杨振宁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回答:“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激动得流出泪水

  邓稼先的一生,是中国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他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长大,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声中走上科学之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以科技强国的宿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同时,他在党的教育下知道了应该如何发动群众进行科研攻关,为此而终生奋斗不惜个人的生命。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核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故事

  ■他从美国归来,带了几双尼龙袜子送父亲,还带回一脑袋原子核的知识

  ■岳父支援的一点粮票,他都用来买饼干与同事们分享;他在基地度过10年单身汉生活

  邓稼先于1950年夏天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完全可以留在那里并拥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待遇。但他毅然回来建设仍一穷二白的祖国。同年国庆节,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邓稼先还强调试验的基本原则是亲临第一线。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一次,航投试验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他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检验,自己受到致命的辐射伤害

  ■得知患癌症,他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责任编辑:韩京红

分享到:

网友评论:0条评论

相关新闻:

暂无相关新闻!

缪蒂生:公正廉洁司法必..

中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召..

河南安阳法院大力开展“..

听取意见建议 广西高院..

万鄂湘:努力实现海事审..

北京市房山区法院未成年..

要闻

十九届中央第三轮巡视反馈情况集中公布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8月3日集中公布了接受十九届中央第三轮巡视的3个中央单位和42家中管企业的巡视反馈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详情】

最高法一巡2019年招录聘用制工作人员公告全国法院优秀微电影微视频 新剧本征集启事香港强烈谴责暴徒拆国旗扔海 将受历史审判国家药监局:中国将建立疫苗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8月5日开庭与...

庭审直播

点击排行

李鹏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习近平...外籍留学生猥亵女生被行拘十日...日本将对中国游客逐步开启网上...外交部:香港近期暴力事件是美...历时6年五粮液告赢九粮液 此判...外教猥亵儿童案宣判:被告人获...李鹏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习近平...8月1日起暂停47个城市大陆居民...驻港部队司令员回应香港近期极...黄坤明: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

图文直播

8月2日10:30 对仲裁裁决不服 公司诉至法院

7月30日9:30 顺风车托运宠物犬丢失 平台公司是否担责

7月30日9:00 公共浴室洗澡摔伤 伤者诉村委会索要赔偿

2019年7月29日14:30,山东莱西法院审理原告柳孔圣与被告刘德治名誉权纠纷一案

7月29日14:00 村妇冒充他人虚假举报 被冒充者与被举报者诉法院索赔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建网须知

|

招聘

中国法院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9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81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40)|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8276)|京ICP备17032772号

中国互联网举 报 中 心

许鹿希:张爱萍与邓稼先-红色文化网

许鹿希:张爱萍与邓稼先-红色文化网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主办

首页

专栏

重要新闻

理论园地

高山仰止

革命地标

红色影像

时代脊梁

小小寰球

杜鹃花开

会员之家

专题

版权:红色文化网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备案:京ICP备13020994号

许鹿希:张爱萍与邓稼先

作者:许鹿希

来源:《神剑》2004年第4期

2022-05-26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的那一天,正在外地的张爱萍将军接到电告后,满怀悲痛地亲笔写了一首情深意切的挽诗。

痛悼我国杰出的核科学家邓稼先同志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张爱萍

1986年7月29日

生前,有不少人问邓稼先:“原子弹成功后,你得到多少奖金?”邓稼先总是笑而不答。直到1986年6月他病危时,杨振宁先生到医院去看望,提起此事,我回答:人民币十元。杨先生又看看邓稼先,稼先说:“是原子弹十元、氢弹十元。”杨先生问:“不开玩笑?”我们回答:“是真的,不开玩笑。”并连忙解释:1985年颁发原子弹特等奖的奖金总数是一万元,单位里平均分配,人人有份儿。九院人多,还得垫上十几万元,才按10元、5元、3元三个等级发下去了。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85年首次颁奖,这21年中,没有颁发过奖状也没有一分钱奖金。

邓稼先去世后,国防科技成果办公室曾经追授《原子弹的突破及武器化》、《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两个特等奖的奖金共1000元以及突破中子弹等另外两项特等奖各1000元给邓稼先,我们家属把这些钱全部捐给了九院的科技奖励基金会。

邓稼先与杨振宁

邓稼先他们在不发奖金、没有“好处”的情况下,长期隐姓埋名,绞尽脑汁,夜以继日地做研究,在1960年的困难时期,虽然营养很差,但依旧拼命干。这是什么原因呢?只用一句话就可以解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看到张将军这样的老革命家在领导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显示的民族英雄精神,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使得邓稼先他们向张爱萍学习,为了祖国强盛,个人的一切都在所不惜。

在组织领导全国上千个单位大协作制造原子弹的过程中,张爱萍将军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并担任首次原子弹爆炸核试验现场的总指挥。在核试验成功、众人狂喜跳跃之时,张将军一方面用电话向在北京的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报告,一方面冷静地要求科技人员认真判读检测取样数据,用以确切证明是原子核分裂的核爆炸,而不是其他。当年只有40岁的邓稼先立即从喜极而泣的状态下稳住心神,投人工作。同时也深受教益。张爱萍将军为发展我国的核武器建立了丰功伟绩,但他本人没有获得奖励和奖金。他的高尚人品和领导才能是一种凝聚力,深受科技人员的景仰而众心所归。

1964年秋,新疆罗布泊的上空经常有外国的侦察卫星掠过,它的红外线相机拍摄到了地面上一百多米高的铁塔和坦克、大炮、兔、鼠等效应物。在中国的首次原子弹核爆试验近在眉睫之际,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让国务卿与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进行极其秘密的探讨,题目是:“动外科手术”,也就是想两国联手,把中国的核武器基地从地球上整个儿挖走。更明确地说,就是全部炸掉。不过,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低估了中国的力量,他认为没有他们的帮助,中国单靠自己搞不出原子弹来。

上述“动外科手术”的绝密资料,过了20多年之后得以解密,由美国格伦·西博格和本杰明·洛布二人合写《逆潮流而进》一书披露,在1987年出版。在我看到这本书后,很想知道对于当时险恶的国际环境,中国是否有所觉察,是否做了相应的准备,所以给张爱萍将军写信询问。承蒙他在百忙中于1988年4月8日亲笔回信答复,信的全文如下:

鹿希同志:

久未见了,想一切均好。来函所询之事,简告如下:记得是1962-1963年间,曾获悉肯尼迪要以可能的手段破坏我兰州核燃料扩散工厂,当时中央研究对策时,有两种意见:从兰州拆迁到西南山岳地带,另一意见(是直接主管者们)是加速兰州厂建设(当时快建成了),争取尽快生产铀燃料,同时在西南择地另建一扩散厂,力争美未破坏前能拿到手铀235,到那时即使炸毁了,我已得到足够的核燃料。同时,如敌先在我生产燃料前炸毁,我还有新建厂可再生产,只不过延缓我试验时间而已,中央采取了后一意见。以后肯(尼迪)被刺,就未得到美采取直接破坏的消息。至于美是否与苏合谋过,我不得而知。其次,在兰州和221尽可能加强防空力量。同时,试验场区则采取大分散基区布置,而核装置要到临试验前不过早运至试验场区,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主要核装置)。

在1964年八九月间,夜间常在空中看到卫星经过试验场区上空进行空间侦察。这些情况,总理常是直接电话告我注意尽可能隐蔽,我也常接电话报总理,直到试验现场的一切情况,都是如此。这是一开始研制和试验前总理制定的。总理是中央专门委员会主任,亲自直接主持研制与试验工作的,我们的一切事,都是直接报告总理的。这一点,你的记忆是对的。谨此简告,如还有其他问题,请直接来信,不必客气。顺祝健康,又兰同志嘱候。

张爱萍

一九八八年四月八日

前排从左到右:张爱萍,聂荣臻,邓稼先。

1985年邓稼先患癌症时,他很平静地对我说:“早知道这一天会来,但没有料到这么快。”这年他61岁。此时,张爱萍将军给予了有如长辈亲人般的关怀。7月31日那天,刚一见到从外地赶来开会的邓稼先,张将军便发现他瘦了,气色也不好。他亲自打电话给301医院领导,安排医生接诊,并从会场直接送邓稼先去医院。有经验的专家检查后怀疑是恶性病变,张将军要医院领导马上安排住院,专门组织一个医疗小组,尽快研究出治疗方案,他亲自听方案汇报。8月6日活体取材检查时,张将军坐在旁边等侯结果,医院仅有20分钟就送来了报告,确认为恶性的直肠癌,而按常规这需要一个星期。四天后,邓稼先做大手术、清扫肿瘤。那天瓢泼大雨,身负军委、国防部重任,公务繁忙,而且年已75岁高龄的张将军,一早就来到医院,仔细询问术前各项准备。他拄着拐杖、忍着伤腿的疼痛,在手术室静侯5个小时,随时了解术中情况和病人安危,直到手术做完。可想而知,有张将军坐在手术室,对忧心如焚、焦虑不安的亲属们和邓稼先本人,是多么大的精神依靠和支持!

其后,在化疗、放疗、中药等各种治疗控制不住病变,痛苦煎熬的363天里,张将军亲自审阅医院送呈的病情报告,并数次来到病房看望邓稼先,给予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邓稼先也是好样的。他明白,1986年是我国核武器事业正处于十分关键的当口,如果受到外力的干扰,丧失时机,就会产生多年努力功亏一篑的后果。他不顾重病缠身,忍住疼痛,头上冒着虚汗,血管内滴着药水,亲自和九院的同事们反复研究讨论,写出了给中央的报告,申述对我国今后核武器发展的建议。建议书可贵的是,它详细地提出了中国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措施。在他去世之后,九院的继任者们依此继续前进10年,使我国在199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10周年的那天),做了最后一次(第45次)核爆试验,并立即在报纸上刊登政府声明,自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

在邓稼先逝世之后,张爱萍将军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参加追悼会,并宣读《无私无畏贡献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建立国防殊勋》的悼词。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和夫人也总是记挂着我们,使我们感到他俩的心地真好。

(本文作者为邓稼先同志的夫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赞同

28

感动

0

喜悦

1

深刻

4

荒谬

0

愤怒

1

难过

0

反对

相关阅读

钱学森:“我国国防科技情报事业的导师”

江和平

2022-05-25

中国核力量,起源于神秘代号“404”!

酷玩实验室

2022-05-24

当初,为何这群中国青年敢跟美国政府叫板,也毅然要回国?

三寸日光

2022-05-22

Copyright © 2014 - 2024 红色文化网

备案号:京ICP备13020994号

电脑版

许身国威壮河山——访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女士-清华大学

许身国威壮河山——访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女士-清华大学

清华主页·

English Version

头条新闻

专题推荐

最新动态

媒体清华

综合时讯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交流合作

清华人物

菁菁校园

图说清华

视频清华

清华广角

清华史苑

清华思客

清华报刊

新闻合集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中国原子弹爆炸40年

-

正文

分享

无标题文档许身国威壮河山——访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女士 郑伟博 章迪(工物系)   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而党和国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2004年正逢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40周年,又是邓稼先的80诞辰。安徽教育出版社适时推出了由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女士整理的《邓稼先文集》和《邓稼先图片传略》。在古色古香的住宅楼里,许女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说从1960年起邓稼先和她就住在这里。房中的沙发是邓稼先跟杨振宁聊天时曾经坐过的,折叠椅也是他在家里和同事们讨论问题时常坐的。   谈及邓稼先所患的病时,许女士显得很坦然,向我们描述了当时的状况:在大漠核实验期间,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许女士不无感慨:“他那时候根本都想不到自己了,他完全懂得钚239是怎么个毒性,铀235是怎么个毒性,完全懂,他进去找到那个碎弹片的时候,最糟糕的就是拿手捧了一下。1985年那次体检,检查出来得了直肠癌,医生说你怎么这会儿才来,他都回答不出来。”也许在邓稼先的潜意识里,自己的生命已经全部奉献给了国家了。   《邓稼先图片传略》里有两张照片许女士讲解得格外仔细,一张是邓稼先用手比划着一个足球大的东西,西服的里面不是白衬衫,而是病号服,邓稼先为两弹的事业操劳28年,直到去世前的一个月身份才被公开,当时他是在住院期间打着手势回答记者“我们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有多大”的提问。另一张上他比划着一个脸盆大小的东西,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的大小。还有一张照片,是1986年颁发的表彰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证书,奖金是1000元人民币,当时邓稼先的月工资是240元,那时候正是那句“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流传甚广的时候。以邓稼先前为代表的国防科技工作者默默无闻地做着轰轰烈烈的事业,支撑他们的理想和信念,远远超脱了一切物质待遇。   老人家说得兴致很浓,沉浸在对那段虽然艰苦但却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心也仿佛飞向了邓稼先曾经战斗过的那片一望无际的戈壁,飞向了那片有马兰花点缀的绿洲。   为了不打扰老人家的休息,我们起身告辞。在门厅前,老人拉住我们的手说,他们那一代人亲眼看见过日寇的暴行,感受过朝鲜战争我们装备落后受的欺负,所以才什么都不计较,一心想让国家更强大。当听说我们系有很多同学毕业后去了西安21所、九院等单位,老人家很欣慰,她说,以前都是最拔尖的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这个事业,以后还需要更多的人才来继续发展我们的核事业,这样我们国家的腰板才能挺得更直啊。   拜访回来,整理着资料和照片,我们还是被感动着。我们以为张爱萍将军悼念邓稼先的一首词更能概括他们的精神: 张爱萍悼邓稼先词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编辑 魏磊)

2004年10月15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清华地图

│意见反馈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邓稼先:“许身国威壮河山”-广东政协网

邓稼先:“许身国威壮河山”-广东政协网

首页

概况

政协领导

委员名单

人事任免

政协知识

规章制度

理论研究

新闻

政协要闻

领导活动

委员风采

视频新闻

媒体聚焦

热点专题

履职

政协会议

专委会工作

协商议政

调研视察

提案建言

团结联谊

自身建设

党派团体

市县政协

提案

提案工作动态

提案提交

提案选登

提案通知

工作文件

提案目录

提案知识问答

服务

数字政协

通知公告

预决算信息公开

互动

大会直播

Vlog视频

融媒互动

精彩图解

推荐

国是学堂

委员议事厅

《界别圆桌汇》

《人民政协报》

《同舟共进》

《广东政协》

广东文史网

社团

广东公共外交协会

孙中山基金会

政协理论研究会

提案工作研究会

概况

政协领导

委员名单

人事任免

政协知识

规章制度

理论研究

收起

新闻

政协要闻

领导活动

委员风采

视频新闻

媒体聚焦

热点专题

收起

履职

政协会议

专委会工作

协商议政

调研视察

提案建言

团结联谊

调研视察

提案建言

团结联谊

收起

提案

提案工作动态

提案提交

提案选登

提案通知

工作文件

提案目录

提案知识问答

收起

服务

数字政协

通知公告

预决算信息公开

收起

互动

大会直播

Vlog视频

融媒互动

精彩图解

收起

社团

广东公共外交协会

孙中山基金会

政协理论研究会

提案工作研究会

收起

首页 > 政协刊物 > 《同舟共进》 > 2023年 > 第二期

邓稼先:“许身国威壮河山”

2023-07-25 17:06:17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欣 子  1986年7月29日,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原子弹、氢弹研制事业的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走完了62年的人生旅程。时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为他写下一首悼念词: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为它死了也值得”】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邓以蛰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在父亲的引导下,邓稼先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担任北大物理系助教,1948年考入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在普渡大学学习不到两年,由于成绩突出,26岁的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  心怀报国之志的邓稼先毅然放弃在美的优越生活和工作条件,决定回国工作。1950年8月29日,在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九天,他就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  19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做出研制核武器的决策,成立了专门负责研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二机部开始集中力量研制原子弹。调兵遣将的工作落在二机部副部长、中科院原子能所所长钱三强身上。邓稼先首先进入钱三强的视线,邓稼先在原子能所工作8年,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1952年,邓稼先升为副研究员,此后与何祚庥、徐建铭、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为我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成为中国核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加上邓稼先有留学背景,了解海外情况、懂外文,便于同苏联人打交道,是研究核弹理论的首选人才。  1958年8月的一天,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严肃而不失幽默地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大炮仗?”邓稼先心领神会:国家要造原子弹。自己能参与其中,那真是莫大的荣光,他坚定地点头:“我愿意。”钱三强告诉他,这是一项绝密工作,组织规定:隐姓埋名,上不禀父母,下不告妻儿。邓稼先明白,隐姓埋名就意味着不能说自己在何地、在做何事,不能发表论文,不能公开作报告,甚至不能和朋友交往。  邓稼先这天回家比平时晚,在床上辗转反侧。妻子许鹿希问他发生了什么事,邓稼先轻声说:“我要调动工作了。”许鹿希追问:“调到哪里?”不知道。”“干什么工作?”“不知道,也不能说。”过了一会儿,邓稼先起身郑重地说:今后我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家里全靠你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听了丈夫这番话,许鹿希明白他将要做的一定是有利国家的大事,便说:“我支持你!”  邓稼先到二机部九局(后改称九院)报到,担任理论部主任,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挑选28名大学生。邓稼先带着这些年轻人在北京北郊的高粱地开始了中国原子弹的研发之旅。  按计划,我国研制原子弹主要是向苏联学习,走仿制道路。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盖成了原子弹教学模型厅,虚位以待苏联答应提供的原子弹教学模型。可派人到车站接了几次,始终没见到模型的踪影。邓稼先正纳闷,二机部负责人刘杰把他找去说:“你要有思想准备,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得自己干。”原来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这事发生在1959年6月,这个日期也因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596”。邓稼先对大学生们说:“研制原子弹,我们只能靠自己了。”  理论设计是研制原子弹的“龙头”,而且还被称作“龙头的三次方”:中国原子弹的“龙头”在二机部,二机部的“龙头”在九院,九院的“龙头”在理论部,邓稼先是理论部的领军人。新进的28位大学生虽然都来自名校,但都没有学过核物理专业,更没有学过研制原子弹。邓稼先对他们说:怎么造原子弹,谁都不会。咱们一起来边干边学吧!”  他一方面办起“原子理论扫盲班”,亲自讲课,以柯朗的《超声速流和冲击波》,戴维森的《中子输运理论》,泽尔陀维奇的《爆震原理》,格拉斯顿的《原子核反应堆理论纲要》几本书为基础,从入门学起,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尖端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在原子弹研制的主攻方向上,他选定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这三方面作为重点领域,并按这三个方向把科研人员编成三组。后来证明,这三个方向选得非常精准,为原子弹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保证。  对于造原子弹的核材料,如铀235、钚239等,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可以形成核爆炸时的状态方程式,几个拥核国家是绝对保密的。摆在邓稼先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自己研究出这个方程式来。他同高温高压下物质性质组的4个年轻人一道攻关,苦战半年,在没有任何实验条件下,推算出这个方程,这也是邓稼先在原子弹攻关科研上的重大贡献之一。1960年,为计算一个制造原子弹的关键参数,他们从春天算到秋天,经过9次计算,最终肯定了所得数据。数学家华罗庚曾把他们所计算的问题称作“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  【“签字以后,就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了”】  1962年,邓稼先带领团队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解决了关键性难题,他在这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文件上签了名。  1963年初春,原子弹冷试验成功,研制工作转向实战,九院也迁到了青海金银滩国营221厂(也称青海矿区,我国第一个核工业基地),从此邓稼先与家人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他的行踪莫测,什么时候要走,一个电话打来,汽车就在楼下等。许鹿希一个人照顾全家老小,经常被误会为单亲妈妈。好奇的邻居隔三差五打听:孩子爸去哪啦?许鹿希只能用“出差”搪塞。  邓稼先带领团队来到金银滩221基地。这里地处高寒缺氧的戈壁滩,海拔3200米左右,年均气温只有零下4摄氏度。他们一踏上青藏高原,立刻就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打了个措手不及。先是高原反应袭来,身强力壮的邓稼先感到头痛难忍、疲倦不堪,那些体质弱的人则开始呕吐甚至晕厥了,因为水土不服,许多人拉肚子拉得面黄肌瘦。  邓稼先感到问题的严重性,照这样下去,原子弹还没见到影,研究人员就先倒下了。于是他带领大家积极锻炼身体,教年轻人学唱京剧《望江亭》《杨门女将》以提高肺活量;领着大家练体操、跳木马,他弓着身子当“木马”,让年轻人从自己背上跳过去。直起腰时,他对大家说:“这就叫互相跨越。”这些活动增强了大家的身体素质,也改善了大家枯燥的生活。时任九院院长的李觉少将戏称邓稼先是“娃娃头”,说他把欢乐带给了年轻人,年轻人在他带领下,一定能把优异的科研成果奉献给祖国。邓稼先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忘乎生死地工作,在金银滩上造出了原子弹试验模型。  1964年5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金银滩总装成功。两个月后,221基地的科研人员陆续向新疆罗布泊试验场集结。原子弹交付试验前,邓稼先忐忑不安。进入10月,离试爆时间越来越近,基地领导人关切地问他:“怎么样,有把握吗?还存在什么风险?”越是临近试爆,邓稼先身上的压力就越大,他说:核试验起爆前,技术负责人要签字负责,签字以后,就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了。”  1964年10月16日清晨,在罗布泊马兰镇工作的科研人员,目光全部集中在一座120米高的铁塔上,铁塔的顶端托着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原子弹爆炸需要雷管引爆,这是原子弹发射前最后的安装工作。早上6点30分,工程师赵维晋携带雷管攀上塔顶,面对着3吨重的核弹,心中立刻紧张起来。此前已演练过多次,每次邓稼先都默默站在他身后,给他信心和力量。这时塔下传来邓稼先的喊声:“不要慌,慢慢来!”这句话仿佛带有神奇的魔力,赵维晋安定下来,插接雷管的操作顺利结束。  10月16日下午,惊天动地的巨响伴随着强烈的闪光,铁塔顶端的“大炮仗”发出惊天一爆。邓稼先和同事们6年的心血、辛劳都随着烟云一起升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美丽的大蘑菇。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球震惊,举国欢腾。许德珩看到《人民日报》“号外”上的这则消息,兴奋地问时任中科院副院长严济慈:“知不知道是谁这么大本事,把原子弹给搞出来了?”严济慈哈哈大笑:“去问你女婿吧!”许德珩这才恍然大悟,经常“失踪”的女婿原来干这么大的事去了。他把这张“号外”带给了病重住院的邓稼先母亲。  在戈壁滩试验基地,九院党委书记刁筠寿递给邓稼先一张回北京的机票,轻声地说:“你母亲病危。”等在首都机场的许鹿希直接把邓稼先带到医院。消瘦的邓母躺在病床上昏睡着,枕头下压着的红色“号外”露出了一角。在母亲最需要他照顾时,他长年在戈壁滩上。他握着母亲纤瘦的手,呼唤着母亲,母亲微微睁开眼,已虚弱得不能说话,她看了看儿子,闭上了眼睛。邓稼先泪如泉涌,陷入难以抑制的悲恸之中。  【“时间不多了,要抓紧啊”】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更重的担子压在了邓稼先肩上——研制氢弹。这是聂荣臻元帅亲自下达的命令。作为组织研制氢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邓稼先带领九院研制原子弹的全班人马义无反顾踏上了新的征程。  1965年,为了加强氢弹研制力量,组织上又从中科院原子能所调于敏等一批科研骨干充实九院理论部。邓稼先组织精干人员制定了关于突破氢弹原理的工作设想:第一步,继续进行探索研究,突破氢弹原理;第二步,完成质量、威力与核武器使用要求相应的热核弹头的理论设计。在理论部大楼里,学术报告一场接一场,邓稼先等人进行了无数次设想、讨论、再设想、再讨论,归纳出三个方案,然后兵分三路,探索氢弹研制途径。  于敏小组奔赴在上海的中科院华东计算所,利用那里的高性能计算机进行计算和探索。经过两个月苦战,他们终于发现了热核燃料自持燃烧的关键,找到一条研制氢弹的路径。于敏用隐语给邓稼先打电话:我们逮住了一只松鼠,需进一步解剖研究,可人手不够。”邓稼先听出了好消息,当即表示:“我明天赶到你那里去。”第二天,他就带着研究班子和于敏小组兵合一路,通宵达旦地计算、分析、讨论。  1965年冬,氢弹理论设计进入决战阶段。邓稼先组织大家反复分析技术难点,寻求解决办法。他经常在计算机房一干就是一整天,晚上就在机房地板上和衣而卧,稍事休息,或干脆彻夜不眠,与同事们一起鏖战,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氢弹研制方案。这便是为人称道的“邓—于方案”。  1965年底,中央批准了氢弹研制方案。1966年5月9日,第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爆炸成功。12月28日,验证氢弹原理的核试验成功。中央专委决定,按此理论方案,直接进行全当量的氢弹试验。邓稼先带领研制人员为氢弹研制作最后冲刺。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时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仅两年零八个月。  中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和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研制成“两弹”,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怀疑有外国科学家参与其中。1971年8月,杨振宁在北京见到阔别22年的邓稼先。那时海外已盛传邓稼先是中国研制核武器的重要人物,杨振宁试探性地问,是否有外国人参与这项工程,没有得到确切回复。几天后,杨振宁在上海收到邓稼先寄来的航空信,信中写道:经过批准,我可以透露:除了1959年之前接受过苏联极少的援助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难抑震撼的心情,顿时热泪盈眶。  1979年,一架军用飞机在西北戈壁滩上空投下一枚一吨重的试验核弹,可人们期待的蘑菇云并未如期出现,基地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大家都为此揪心。指挥部火速派出100多名防化兵携带信号侦测仪和电台,对靶区进行地毯式搜索,很快就锁定了核弹坠落的位置。可核弹的状态如何,是不是设计问题,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现场人员谁都吃不准。  作为这次氢弹试验的签字人之一,新任九院院长的邓稼先决定亲赴现场查验。基地司令员陈彬反对:“老邓,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的值钱。”这片戈壁滩的靶区已进行过多次核试验,整个地区的核辐射都很强,放射性物质会对人体产生极大伤害。邓稼先对此心知肚明,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他义无反顾地和二机部副部长赵敬璞驱车奔赴事故现场。  车子驶到事故区域边缘,邓稼先让车停在远处,阻止赵敬璞和司机与他同行。他稍稍整理了一下防护服,独自一人走向弹坑,他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弄清核弹的状态。那颗核弹已经摔碎了,碎片散布在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范围内。他拿起弹片仔细查验,最终确认了原因:由于降落伞的设计问题,伞包没有打开,导致核弹坠落,核弹设计本身并没有问题,最坏的结果也没有发生。邓稼先回到车里,对赵敬璞说:“平安无事。”并邀请赵敬璞与他在大漠上合影留念,留下了一张身穿防护服、辨不清面貌的照片。  几天后,邓稼先回北京开会,妻子得知这一情况,逼他去医院检查身体。检查报告显示,几乎所有化验指标都不正常。这次超量“吃剂量”,加上长年累月的紧张工作,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以致多次在试验现场昏倒。别人劝他休养一段时间,他却认为是“浪费时间”。当时邓稼先预感到,已掌握实验室模拟核爆炸能力的美国和苏联,很快就会宣布全面停止核试验,以限制中国核试验——中国尚不具备这样的实验室能力。所以他大声疾呼:“时间不多了,要抓紧啊!”  1984年冬,邓稼先在罗布泊指挥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试验前,他不顾拉了几天肚子,决定亲自到现场检查。他与同事们在雪地里艰难跋涉,忽然他迈不动腿了,不得不求助前面的人说:我走不动了,架我一下。”说完,就气喘吁吁地趴在前面两个人的肩上,被挪到目的地。  第二代核武器试验最终取得圆满成功。邓稼先异常兴奋,这次核爆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整整20年,他豪情满怀地赋诗一首:“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他带着胜利的喜悦离开了罗布泊。但他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到罗布泊,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指挥核试验。这20年间的32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到现场指挥的共有15次。  在研制核武器的28年岁月里,邓稼先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青海和四川(1969年九院迁至四川梓潼)的研制基地,偶尔需要回北京汇报工作或开会时,他才会回到家中与妻儿短暂团聚,用他的话说是“回北京出差来了”。  1985年7月,邓稼先回到北京,参加由张爱萍将军主持的重要会议。张爱萍发现邓稼先的脸色很不正常,就“命令”他去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邓稼先罹患直肠癌。  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央军委决定对隐姓埋名28年的邓稼先解密。6月24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长篇报道,邓稼先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临终前他留下三句话,第一句是对妻子说的:“苦了你了。”第二句是对自己说的:“永不后悔,死而无憾。”第三句是对后辈说的:“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8月3日下午,国家为邓稼先举行追悼会,张爱萍在悼词中动情地说:他的名字虽然鲜为人知,但他对祖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作者系文史学者)

政协要闻

住粤全国政协委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林克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

林克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

林克庆到肇庆开展专题调研

通知公告

关于提案撰写提交事宜致全体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的信

关于公布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新闻联络员联系方式的通知

广东省政协机关2024年度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资格审核公告

广东省政协机关2023年考试录用公务员资格审核公告

视频新闻

省政协党组扩大会议召开

林克庆到韶关开展专题调研

专委会工作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张新文来粤考察调研

温国辉副主席会见海南省政协副主席肖莺子一行

文化文史委主任黄斌率队赴华南师范大学走访委员

十二届甘肃省政协党组成员袁占亭来粤考察调研

提案建言

温国辉副主席赴定点联系的清远市阳山县开展专题调研

温国辉副主席率队赴浙江省学习考察

温国辉副主席率队赴云浮开展专题调研

张嘉极副主席率队到广州南沙开展提案督办调研

委员风采

全国政协委员唐冬生: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觅“良方”

提案有声|七件政协提案建言“专精特新”,广东这样谋划

提案有声|鼓励机器人员工“上岗”,广东有这些举措

提案有声|珠江三角洲地质情况如何?全省城市地质调查正在进行

ICP备案号:粤ICP备14100626号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办公厅版权所有

主办:广东省政协办公厅 承办:南方网

(建议使用 IE7.0 以上版本浏览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办公厅版权所有

主办:广东省政协办公厅 承办:南方网

媒体聚焦“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诞辰九十九周年-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媒体聚焦“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诞辰九十九周年-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首页

集团概况

集团介绍

董事会

领导班子

成员单位站点

新闻中心

头条新闻

中核要闻

一线动态

视频新闻

媒体聚焦

报纸期刊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产业与服务

天然铀

核电

核燃料

核电建设

核环保工程

核技术应用

企业文化

企业使命

企业愿景

核心价值观

企业精神

基本理念

企业VI

社会责任

责任报告

党建园地

园地简介

活动动态

纪检监察

人力资源

招聘信息

招聘官网

选人用人问题反映

投资者关系

信息公开

公开指南

公开规定

公开目录

联系方式

邮箱

English

联系我们

首页

集团概况

集团介绍

董事会

领导班子

成员单位站点

新闻中心

头条新闻

中核要闻

一线动态

视频新闻

媒体聚焦

报纸期刊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产业与服务

天然铀

核电

核燃料

核电建设

核环保工程

核技术应用

企业文化

企业使命

企业愿景

核心价值观

企业精神

基本理念

企业VI

社会责任

责任报告

党建园地

园地简介

活动动态

纪检监察

人力资源

招聘信息

招聘官网

选人用人问题反映

投资者关系

信息公开

公开指南

公开规定

公开目录

联系方式

邮箱

首页

集团概况

集团介绍

董事会

领导班子

成员单位站点

新闻中心

头条新闻

中核要闻

一线动态

视频新闻

媒体聚焦

报纸期刊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产业与服务

天然铀

核电

核燃料

核电建设

核环保工程

核技术应用

企业文化

企业使命

企业愿景

核心价值观

企业精神

基本理念

企业VI

社会责任

责任报告

党建园地

园地简介

活动动态

纪检监察

人力资源

招聘信息

招聘官网

选人用人问题反映

投资者关系

信息公开

公开指南

公开规定

公开目录

联系方式

邮箱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诞辰九十九周年

发布时间:2023-06-26 信息来源:

  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25682    邓稼先是谁?  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  两弹元勋  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然而  有多少人真正明白  在他62年的生命轨迹中  活得究竟有多伟大?  走得到底有多壮烈?  二十六岁  用不到三年的时间  拿到美国的博士学位  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  回到了1950年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    三十四岁  受命之日  他对妻子说  “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  这些全靠你了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  做好了这件事  我的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  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临终前  杨振宁来看病榻上的好友  不禁心疼  杨振宁问他  “研制两弹一星  国家给你多少奖金  为什么要拼死把自己的性命搭上啊”  他在病床上伸出了两根手指  “原子弹十块钱,氢弹十块钱”    他,就是邓稼先  《说文》中写道:  稼,禾之秀实为稼  正如他的名字中说的那样  稼先  根植于中华大地  并且早早地秀实和成熟  成为造福民众的沧海一粟  那么  为什么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和第一颗氢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  邓稼先却只获得了  国家奖金特别奖二十元呢    原来  由于国家当时经济困难  发给整个“两弹”科研队伍的奖金总数  仅仅只有一万元钱  受奖机构自身又拿出一部分钱  按照十元、五元、三元的级别分下去  而邓稼先拿到了最高的奖励级别  但每个“弹”只有十元钱  然而  国士无双  岂可用金钱衡量  对于邓稼先而言  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奋斗  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情    因为长期工作在试验一线  邓稼先遭受了致命的核辐射  仅仅61岁的他  生命就即将走到尽头  1986年7月29日  邓稼先用最后的呼吸  回应了28年前的领衔受命:  死而无憾!  他临终前最后一刻  仍心系祖国的尖端武器研究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逝世后  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  为他撰写了挽诗: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备战君当先  捷报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  东方的雄狮才能够屹立不倒  八百年前放翁留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的嘱托而去  今人传唱不绝  三十七年前  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的牵挂和敦促  国人谨记在心    今天,我们过着甜蜜幸福的生活  中国梦凝聚着民族复兴的信念  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邓稼先  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精神  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  “两弹一星”精神在共和国的血管里注入的力量  在神州大地播撒的幸福春天  截止26日16时50份,相关信息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频、中国青年网报道或转载514篇。其中新闻媒体160篇,客户端文章89篇,微信文章93篇,微博文章155篇,视频17篇。  相关报道:  人民网:今天,纪念“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诞辰九十九周年  http://app.people.cn/h5/detail/normal/5339552216007680  人民日报客户端:今天,纪念“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诞辰九十九周年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6360380/rmh36360380  央视频:邓稼先诞辰九十九周年 缅怀 致敬!  https://w.yangshipin.cn/video?type=0&vid=e000052vijm  中国青年网:今天,纪念“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诞辰九十九周年  http://news.youth.cn/jsxw/202306/t20230625_14604589.htm

中国核工业官微

中核集团微博

中核集团官微

版权所有: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中核华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6041231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163号

今天,纪念“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辰���周年

今天,纪念“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辰���周年

全部导航

时政

国内

国际

财�

社会

娱�

天气

交通

体育

军事

教育

科普

文化

�康

评论

ENGLISH

今天,纪念“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辰���周年

2023-06-25 09:32��:

我们的太空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候。若长时间无�应,请刷新本页�

  邓稼先是�?

  几�所有中国人都知�:

  两弹元勋

  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然而

  有多少人真正�白

  在他62年的生命轨迹中

  活得究竟有多伟大?

  走得到底有多壮烈?

  二�六�

  用�到三年的时间

  拿到�国的�士学�

  在拿到�士学��的第9天

  �到了1950年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

  三�四�

  �命之日

  他对妻�说

  “我今��怕照顾�了这个家了

  这些全�你了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的工作了

  �好了这件事

  我的一生就过得很有�义

  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临终�

  �振��看病榻上的好�

  ��心疼

  �振�问他

  “研制两弹一星

  国家给你多少奖金

  为什么�拼死把自己的性命�上啊�

  他在病床上伸出了两根手指

  “��弹��钱,氢弹��钱�

  他,就是邓稼先

  《说文》中写�:

  稼,禾之秀�为稼

  正如他的�字中说的那样

  稼先

  根��中�大地

  并且早早地秀�和�熟

  �为造�民众的沧海一粟

  那么

  为什么作为中国第一颗��弹

  和第一颗氢弹�论设计的总负责人

  邓稼先���得了

  国家奖金特别奖二�元呢

  ��

  由�国家当时��困难

  �给整个“两弹�科研队�的奖金总数

  仅仅�有一万元钱

  �奖机�自身�拿出一部分钱

  按照�元�五元�三元的级别分下�

  而邓稼先拿到了最高的奖励级别

  但�个“弹��有�元钱

  然而

  国士无�

  岂�用金钱衡�

  对�邓稼先而言

  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奋斗

  �是最有�义�最有价值的事情

  因为长期工作在试验一线

  邓稼先��了致命的核�射

  仅仅61�的他

  生命就�将走到尽头

  1986年7月29日

  邓稼先用最�的呼�

  �应了28年�的领衔�命:

  死而无憾!

  他临终�最�一刻

  �心系祖国的尖端武器研究

  “��让人家把我们�得太远……�

  邓稼先�世�

  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将军

  为他撰写了挽诗:

  “��戈�共��

  二�五年�

  �克��关

  群力备战�当先

  �报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创新篇

  �视�利如粪土

  许身国�壮河山

  哀�早�世

  功勋泽人间�

  �百年�中�民�多少�人志士�赴�继

  东方的雄狮�能够屹立�倒

  八百年�放�留下

  “�师北定中�日,家祭无忘告乃��

  的嘱托而�

  今人传唱��

  三�七年�

  邓稼先在生命的最�一刻

  “��让人家把我们�得太远�的牵挂和敦促

  国人谨记在心

  今天,我们过�甜蜜幸�的生活

  中国梦���民��兴的信念

  ��和人民�会忘记邓稼先

  无�忠诚�无�奉献的精�

  ��和人民�会忘记

  “两弹一星�精�在共和国的血管里注入的力�

  在��大地播撒的幸�春天

catalogs:13000098;contentid:11514921;publishdate:2023-06-25;author:张�桔;file:1687656761437-2def7e6b-c636-45b6-af06-0d11afa61e4d;source:29;from:我们的太空;timestamp:2023-06-25

09:32:36;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

特稿|中国民主的独特�践 真�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民�转化为国家立法决策,顺畅高效。累计上报建议数�被采纳数����询��人次……立法点展�上的数字部分�用红色�力贴标示。�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出的8000多件议案�建议已全部审议���完毕并答�代表。 10日 中�优秀传统文化展�新时代�采 ��浚�,��为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出了“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护和��利用�“�进�物质文化�产�护传承�等传承�展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举�。 10日

�业教育�就更多出彩人生 近日,教育部公布的一组数�,让河北交通�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凯委员�感欣喜:2023年,全国高�(专科)招生555.07万人,比上年�长2.99%;�业本科招生8.99万人,比上年�长17.82% 10日 两会���笔丨一件“改�味浓�的大事 ——之�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全��述�展新质生产力,论�五个方�的创新,最�的�脚点在全�深化改��体制机制创新上。�展新质生产力,��是创造出�沿领域的新技术�新��,还�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09日

为�进中国��代化作出巾帼贡献 “希望广大妇女振奋龙马精�,�挥‘�边天’作用,为�进中国��代化作出巾帼贡献。�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加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全国���界妇女,�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湾地区的女���海外女侨�,致以节日�贺和�好��。 09日 中央宣传部�全国妇��布2024年“最�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 09日

�焦“代表通�� 3月8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08日 建功新时代 巾帼展英姿 3月6日,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将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加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全国���界妇女,�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湾地区的女���海外女侨�,致以节日�贺和�好��。 08日

述评:中国��破浪�行的力�和底气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学院院长庄毓�认为,中国���长速度能够��在一个��区间,�时具有��续性,����续的稳定�长,这一点�常��。新�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施积�的财政政策和稳�的货�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调��。 08日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民生图景 07日

载入更多资讯

�业教育�就更多出彩人生

开心

 

难过

 

点�

 

飘过

 

返�

返�

点击�上角微信好�

朋�圈

点击�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Safari�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上角QQ

点击�览器下方“�分享QQ好�Safari�览器请点击“�按钮

哪怕微弱,也要把自己活成一道光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也要把自己活成一道光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哪怕微弱,也要把自己活成一道光2023-06-26 11:37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字号原创 秦朔 秦朔朋友圈· 这是第5260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5k+ ·· 秦朔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1939年7月,26岁的王洛宾在青海湖北畔的金银滩草原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草原一边开金色小花,为金滩,另一边开白色小花,为银滩,合为金银滩。从行政区划上,这里今天属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6月19日晚上,在海晏县西海镇(也是州府所在地),一个名叫达玉部落的国家3A级景区,我和洛桑尖措(下称“洛桑”)不期而遇。他出生于1977年,是一位藏族歌手,2010年登上过央视《星光大道》。他也是创业者,用了十几年时间把达玉部落打造成“西宁向西九十公里,吃喝玩乐都在达玉”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基地,被誉为“高原第一村”。无边旷野,茫茫夜色,洛桑的歌声在飘荡。游客们围着篝火,在藏族姑娘的示范下翩翩起舞。不远处,烧烤的香气扑面而来。如果说有一种幸福叫悠然自得,此地此景此情便是了。但对于我,海拔3200米左右的高原反应,虽不剧烈却也明显,所以在草原上只停了不久就回到达玉国际大酒店休息。离开后,我请洛桑发了一些资料,又通过微信和他进行了交流。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满脸欢笑的阳光歌手,创业途中也曾备受打击,甚至想过了却今生,是靠着信仰和坚持才走过来的。关于金银滩草原,以及洛桑的创业与人生,让我有不少感受,在此和大家分享。“他们的故事一直在草原上传扬”达玉部落是环青海湖一个古老的藏民部落,一直在西海镇一带靠放牧为生。达玉部落也是一个英雄的部落。1958年中央决定在金银滩草原建设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达玉部落的1700多户6900多名牧民为此离开了世代生息的家园,迁移到刚察、祁连等地,最远的在几百公里外,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留在当地,搬迁到基地的外围。洛桑说,当时迁移的任务很急,时间很短,父辈们匆匆忙忙就赶着牛羊,驮着帐篷离开了。他们踏过草原,越过高山,赶往安置点,很多父辈在搬迁中牺牲了,牲畜损失也很严重。后来,因为要给基地提供牛羊肉作为营养,外地招的工人又不擅长放牧,才又召回了一些达玉部落的牧民。洛桑的父母属于留在金银滩的少数牧民,他们辛勤放牧,为221基地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上世纪80年代基地全面退役,1989年,“中国原子城”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开放。“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钱学森、邓稼先,但他们的故事一直在草原上传扬。”洛桑说。1954年秋天中国发现有铀矿后,开始把原子弹纳入战略考虑。1955年1月,毛泽东在论证原子弹上马的会议上说:“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1956年4月25日,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60年代初苏联停止对华援助后,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1959年2月,来自部队的2000多名转业干部、战士与数万民工,在金银滩拉开了中国核工业的序幕。众多科学家和技术骨干也来到基地,钱学森、钱三强、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怀、邓稼先、周光召、朱光亚、陈能宽、程开甲,一代杰出科研人才都曾在这里默默耕耘,全力攻关。1963年3月,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完成。1964年4月14日,基地生产出第一批浓缩铀,并加工出第一套核部件,6月6日,在几千次小型试验和八次大型试验的基础上,221靶场进行了最后一次全弹轰爆试验。这次试验除了核部件不是核材料外,都是核爆炸所用实物,被称为“冷试验”,结果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取得了圆满成功。在现场观察的科学家走出暗室,在草原上跳了起来。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激情赋诗一首——“祁连雪峰矗入云,草原儿女多奇能,修道炼丹沥肝胆,应时而出惊世闻。”1964年秋,一列隐秘的核弹专列从221基地的一个小站起动,奔赴千里之外的罗布泊试验场。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基地的功勋科学家们又紧张投入到氢弹的研究中。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设计方案上最后签字确认的是邓稼先。他1958年从北京离开妻子许鹿希和一双年幼的儿女,奔赴221基地。此后28年,除了出差回京在家里住上一晚,第二天就匆匆离开,家人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到西北去了”。他从未透露过自己去西北干什么去了,只在最初离家时对妻子说过:“如果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辈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为它死了也值了。”1985年7月31日,邓稼先回京参加一个会议时,张爱萍看到他气色不好,亲自给医院打电话安排接诊,被确诊为直肠癌。在治疗过程中,躺在病床上的邓稼先依然心系事业,并在1986年4月和于敏联名向国家提交了《全面停止核试验的可能性与我们的对策建议》。1986年7月29日,这位“两弹元勋”科学家离开了人世,留下的遗言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邓稼先去世后,张爱萍写了一首词,痛悼自己的战友——“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1989年,邓稼先逝世三年后,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又一次落到他的名下,奖金为1000元。许鹿希把这笔钱赠给了核武器研究院青年科协,并在信中写道:“一个人靠脊梁才能直立,一个国家靠铁脊梁才能挺立。研究院的工作能使中国挺得更高更强,青年同志们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同时,在你们身边有和邓稼先共事多年,有的至今仍在奋战不息的元勋们。因此,青年同志们会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十分幸福……”|“两弹”诞生地 金银滩草原中的“原子城”走出至暗时刻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该基地已移交当地政府安排利用。事实上,早在1987年6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军委办公厅就已下发文件,完成了历史使命的221基地被撤销。万名员工离开了奋斗多年的金银滩,不少当年迁走的藏族牧民则重回草原。洛桑说,在221基地撤销,科研人员搬走后,牧民们为基地提供服务的工作岗位也就没有了。他们原本就生活贫困,靠基地才解决了生计,这下又陷入失业。他有5个兄弟,都是“核二代”,因家里没钱,两个弟弟很早就辍了学。全家支持他一直读书,考上了青海艺校,2000年毕业,通过努力成了海北州歌舞团的一名声乐演员。2003年、2009年他参加了青海省电视台的藏历春节晚会,2010年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梦中的卓玛》,并参加了央视《星光大道》栏目,获得优秀歌手奖。也许是经常在外演出的原因,洛桑回望家乡时,有着和他的牧民兄弟们不一样的眼光。他觉得这里有研发原子弹的红色文化,有金银滩的绿色文化,有藏族的民俗文化,是有经营价值的。尤其是看到草原上有些年轻人游手好闲,喝酒打台球,更萌生了做点好的生意、帮助他们改变的想法。2003年后,他扎起了帐篷,在牧场上办起了牧家民俗园,越办越红火,每年的收入有20万元左右。2010年后,洛桑看到青海湖国际自行车公路赛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业运动员,也吸引了很多自行车发烧友每年夏季到青海湖畔骑行,于是开始做高原骑行服务。2012年,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海北达玉部落文体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从最初只有50辆自行车起步,发展起来。他们设置了民俗馆、高原民间体育体验区,里面的吧台、桌椅等都用废弃的自行车制作。骑行者和游客们还可以在草原上体验骑马、射箭、蹬棍、锅庄舞等高原文化体育项目,“一路骑行、一路旅行、一路修行”。很快,达玉部落就成为中国最大的自行车旅游综合服务基地。“环湖一圈要骑行360公里,一天骑90公里,一共4天,所以我们建了4个环湖驿站,每个驿站可以服务四五百人,有的是上下铺,也有单间,最多时我们有5000多辆捷安特、喜德盛、美利达等自行车,是亚洲最大的自行车俱乐部。”|青海湖环湖自驾风光然而,2016年的一场环保风暴让洛桑的事业瞬间濒临倒闭。“当时这些驿站没有土地证,但之前也是政府许可的。等严格的环保政策下来之后,要求全部拆除,也没有补偿。原来的投入是合伙人一起投的,还有银行贷款。拆除后,300多人的就业没了,合伙人离开了,银行又来抽贷、断贷。对着1800多万的总负债,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办。有人说可以收购‘达玉部落’,给1000万,我觉得太贱卖,就回绝了。”支撑洛桑的是信仰。他觉得佛祖会保佑他,因为他在做好事。环湖驿站没有了,但他还有草原上的达玉民俗村的基业,这块210亩的土地从2009年到2013年经过县、州、省的层层审批,最终获得了商业用地的资质。洛桑开始了二次创业。有用地资质,就能抵押贷款,银行给了4000万元授信额度。然而困难还是一波又一波。由于环保要求越来越严,附近的砂石厂被关闭,工程建设不断延期。三年疫情更是雪上加霜,直到2021年达玉国际大酒店才建好。2022年,原以为能恢复正常了,没料想达玉部落一年一度的音乐节做好了万全准备,却因疫情反复只能叫停。也是因为疫情,不少在达玉商城上购买高原特产的顾客,到货时间极大延长,产生了很多抱怨。洛桑说,在驿站被拆、负债累累的时候,他几次想离开人世间,想解脱,“但心中那份民族信仰的力量告诉我,所有挫折和困难也是在修行,都会过去,政策也会越来越好”。他是真心这么想的,因为“如果不是政府政策支持,达玉部落的大本营也无法保留,那就无法发展壮大到今天。还有牧民生活的改善,也离不开这些年的惠民政策”。洛桑说,他之所以能从长达数年的至暗时刻中走出来,一是相信佛祖和政府,二是觉得要对家人负责,三是靠朋友们的帮助。“有不少企业,包括雷军这样的企业家,还有央视的朋友,都从我们这里买牛羊肉,买手工优选的虫草、油菜花蜂蜜和高原藜麦。特别是汇川技术、鑫达集团,疫情期间帮我销售了达玉洛桑牧场的牦牛肉、藏羊肉、土特产达1600多万元。他们让我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有收入,有现金流。”2023年,一切终于走上正轨。达玉部落也荣获了全国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称号。恰逢这两年露营流行,洛桑对未来信心十足。“现在我们还有两三千万负债,但这块土地和酒店等固定资产的价值已经提高了很多,所以一定能过去,一定会更好。”从歌手到创业者,洛桑在自己蝶变的同时,也给周围的牧民带来了希望。达玉部落常年聘用的当地大学生和牧民有50多人,旅游旺季有300多人。2016年至2021年的脱贫攻坚时期,达玉部落和夏格尔农牧专业合作社通过参与经营、订单收购、用工就业、分红增收、救助帮扶、助学创业等方式,累计为海晏县4个乡镇的611户农牧户和41名农牧区贫困学生,兑现分红、助学、救助等资金246.3万元。活成一道光洛桑对我说,希望下一次你们来的时候,带你们到周围好好走一走。说实话,到青海湖,如果只是蜻蜓点水环湖兜兜风,拍拍照,不会有太深记忆。如果有高原反应,很难下决心再去一次。但洛桑讲的故事,让我对再去青海有了新的向往。海晏县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西海镇有王洛宾音乐纪念馆,这位西部歌王曾说,“我最得意的是在痛苦中写成的作品,因为痛苦中的美比幸福中的美更真实”。当年的221基地,就是今天西海镇的前身。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在这里,原子城展馆在这里,221基地的地下秘密指挥中心和爆轰试验场等7个分厂的旧址都在这里。这两年中国经济极为不易,我感同身受,去年就总结说“行行都在卷,处处都做难,人人都在熬”,也提出了“风大雨大不如心大”“卷是常态,熬是心态”等观点。有一些发展阶段,越发展会感到越轻松;也有一些发展阶段,外因内因碰头,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共振,此时困难往往是发展的伴生物,越发展感到越难。但越难,也越要发展。一位在北京工作的60后企业家在我们一个群里说,现在社会有很多不如意的情况,揶揄一下可以理解,但我经常回老家,三等小县,看到普通百姓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比如医疗更有保障了,80多岁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了,肚子不会饿了,有补丁的衣服销声匿迹了,小河边还有塑胶跑道了,甚至还能经常喝点小酒哼几首小曲。有朋友回应说,生活比过去当然是好的,但大家探讨的是怎么能让更多人比现在更好,这个真的很难。从不好到好,从好到更好,是两个级别的事。我想到了伟大的邓稼先,想到了洛桑这样的创业者,想到了淄博烧烤和贵州村超,价值也好,幸福也罢,其实都是求仁得仁的选择。如果环境就这么难下去,“调心”也是我们的必选项,而这也并非犬儒主义的逃避。从西宁回到上海第二天,我在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和来自东莞松山湖的一些企业家交流。我开头说了一些困难,从他们的表情看,他们明白我不是粉饰者,是了解实情的。我的PPT正文第一页的标题是:为什么今天特别需要企业家精神与创新?下面写了这么几条——今天需要回到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天下没有不难做的生意,但总有新生意可做;说传统生意没有意思,是因为没有用创新的方法做出意思;今天更需要韧性、判断力和价值创造、创新能力;今天更需要适应主义+英雄主义。我的这些想法,是调研了大量龙头创新企业后的心得,也是在和洛桑、阿立(《》这样的创业者交流中获得的启示。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我们都可以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做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益处的事。对自己负责,就是对时代负责。很多朋友都熟悉泰戈尔的这首诗,今天读来,也许更有滋味——“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保持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请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相信你,开始相信了自己……”愿大家彼此珍重,彼此尊重,彼此祝愿,彼此加油。我们都是微弱的个体,但哪怕微弱,也要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注:部分照片和视频由达玉部落提供。「 图片 | 视觉中国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qspyq_biz@163.com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原标题:《哪怕微弱,也要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 大视野》阅读原文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1收藏我要举报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